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

[基督教] 死亡的問題,一般人不會一直去想

2019,3,24  週日
(19:23)

因為一直去想,
有的人   就跑去出家  什麼的,

變成   宗教人士,

________


-------
"

「不知死,焉知生」 @ 霏楊狂想.馳騁于風:: 痞客邦::

子路問事鬼神。子曰:「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」曰:「敢問死?」曰:「未知生,焉知死?」

(論語,先進第十一)



在孔子原句中,本來的意思是:「人生的道理都尚且未能完全瞭解,又怎能知道死後的事情呢?」,

又說「敬鬼神,而遠之」。由於死亡、鬼神之類的事情對於活在世上的人都是比較虛無遙遠的,

而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張的又是積極入世「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」。

因此對於這類的問題,孔子的回答無怪乎是要子路將心力放在活著的當下。

與其將心思放在這種苦思竭精也不見得知道答案的虛無問題上,

還不如集中精神研究一些學問、民生政治、人生道理等實學較為實際。


如同佛家的毒箭喻:一名中箭者,它的親人擔心他,請醫生為他救治。

他卻說:我不要拔除這支箭,除非我知道射箭的人是和姓何名?名字是長是短?膚色是黑還是白?

是王族?婆羅門?商人還是平民?還有這支箭是從東南西北那一個方向射來的?

我不要取出毒箭,除非我知道這弓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?用什麼動物的筋綁成的?弓弝是什麼顏色?

製成弓弦材料?以什麼木製成的?用什麼動物的筋綁成的?箭尾的羽毛是屬於那種動物的?

箭頭是以何物製成的?這支箭的製造者姓名住處?

這個愚癡的人啊!在他還沒得知答案時就命終了。

而執著於虛無問題而不行動的人,就如同中箭者一樣的愚癡,在他還沒知道答案時,命就可能終了。



這些主要都是要人們將心力放在實際的問題,活在當下,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,彰顯生命的價值。

而宋泉盛教授所說的「不知死,焉知生」則是為了當頭棒喝打醒群眾。

對於死亡,人們常常是採取逃避態度,從不願意正視。

由於不確切知道死亡的時間,人們有了遺忘生死的藉口或理由,卻忽略了「生死無常」、

「棺材裡裝的是死人、不是老人」、「明日與來世不知何者先到」等極為現實的觀念。

遺忘生死進而醉生夢死的例子,在過去在當代都是俯拾即是、耳熟能詳。"

-------

野史,佛教,一貫道,
順治皇帝講了四句話說︰「未生我時誰是我,生我之時我是誰,長大成人方是我,合眼矇矓又是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